面料檢驗|印染布布面疵點檢驗方法
印染布是指通過印花、染色等工藝處理過的紡織布料。它通常是先經過織造形成坯布,然后通過印染技術賦予圖案或顏色。在對印染布進行驗貨時,其布面疵點應如何檢驗呢?
1、檢驗條件和操作規定
1.1檢驗條件
-檢驗時,布面上的照度不低于750lx,眼睛與布面的距離為55cm~60cm。
-采用平臺檢驗時,以40W加罩青光日光燈管3根~4根,檢驗光源與布面距離為1.0m~1.2m。
-采用驗布機檢驗時,驗布板角度為45°,驗布機的最高線速度為40m/min。
1.2操作規定
-采用驗布機或平臺檢驗。
-檢驗布面疵點以布的正面為準(蓋梢印的一面為反面)。斜紋織物:紗織物以左斜“”為正面,線織物以右斜“”為正面,也可根據客戶要求確認織物正面。
-每一個疵點用量具測量布面疵點的長度,量具的分度值為1mm。
-色差按GB/T250評定。
-驗布機和平臺檢驗發生矛盾時,以平臺檢驗為準。
2.檢驗方法
2.1局部性疵點的檢驗
評分法
采用4分制評分法,評分規定按表1。
表1? 4分制評分規定
疵點長度 | 評分 |
疵點在8.0cm及以下 | 1分 |
疵點在8.0cm以上至16.0cm | 2分 |
疵點在16.0cm以上至24.0cm | 3分 |
疵點在24.0cm以上 | 4分 |
破洞不論大小,均評4分;距邊2.0cm及以內的破損性疵點評2分。
優等品不允許有單獨一處評4分的局部性疵點以及破損性疵點。
一等品不允許有破損性疵點。
布面疵點具體內容見附錄A,疵點名稱說明見附錄B。
標疵法
標疵次數規定如下:
-匹(段)長在30m以下,允許標疵1次;
-匹(段)長在30m及以上,不足60m,允許標疵2次;
-匹(段)長在60m及以上,不足80m,允許標疵4次;
-匹(段)長在80m及以上,不足100m,允許標疵6次;
-匹(段)長在100m及以上,允許標疵8次。
標疵范圍規定按表2。
表2??標疵范圍規定
序號 | 疵點名稱和程度 | 標疵個數 |
1 | 3根及以上至2.0cm的破洞,30.0cm以上的破邊,18.0cm以上的荷葉邊,粗度0.3cm以上的雜物織入 | 1 |
2 | 20.0cm以上經向明顯線狀疵點,4.0cm以上明顯條狀疵點,半幅以上的明顯稀密路、鋸狀百腳、明顯塊狀疵點 | 1 |
3 | 影響外觀0.2cm及以內的分散疵點,深色布滿15個,淺色布滿10個 | 1 |
4 | 經向20.0cm及以內、序號1、2疵點4個及以內 | 1 |
標疵長度折讓規定:疵點長度不超過20.0cm,長度折讓20.0cm;疵點長度20.0cm以上至50.0cm,按疵點實際長度折讓。
2.0cm以上的破洞、染整加工中的停車檔、經向50.0cm以上的嚴重疵點,不能標疵,應開剪。
標疵位置都應在疵點存在的相應部位的布邊上。
2.2散布性疵點的檢驗
散布性疵點檢驗方法可按其程度的輕重,影響外觀的總體效果,結合產品標準降等處理。
2.3疵點的量計
-疵點長度按經向或緯向的最大長度量計。
-經向疵點長度超過1m的,其超過部分另行量計,按表1再行評分。
-凡成曲形的疵點,按其實際影響的最大距離量計;重疊疵點按嚴重的評分。
-在經向1m及以內,各種疵點同時存在時,應分別量計、累計評分。最大評分數,不超過4分;最大標疵數,不超過1個。
-難以數清,不易量計的分散斑漬,根據其分散的最大長度和寬度,分別量計,累計評分。
-在同一匹布內,存在相同的局部性疵點時,其累計分數不超過該項疵點的降等限度分。而同時存在其他局部性疵點應累計評分時,可按已降等等級的起點分再加累計的局部性疵點的評分,作為該匹布的總分。
附錄A 各類布面疵點的具體內容
A.1經向疵點
經向疵點的具體內容:竹節、粗經、錯線密度、綜穿錯、筘路、筘穿錯、多股經、雙經、并線松緊、松經、緊經、吊經、經縮波紋、斷經、斷疵、沉紗、星跳、跳紗、棉球、結頭、邊撐疵、拖紗、修整不良、錯纖維、油漬、油經、銹經、銹漬、不褪色色經、不褪色色漬、水漬、污漬、漿斑、布開花、油花紗、貓耳朵、凹邊、爛邊、花經、長條影、極光、針路、磨痕、絞邊不良、方眼、木輥皺、荷葉邊、毛點、偏絨、倒絨、厚薄段、刀路、邊撐痕、條
花、壓皺印、花紋不符、印染不勻、棉結雜質、深淺疵點、魚鱗斑、漏割、補刀條、絨經縫補。
A.2緯向疵點
緯向疵點的具體內容:錯緯(包括粗、細、緊、松)、條干不勻、脫緯、雙緯、緯縮、毛邊、云織、雜物織入、花緯、油緯、銹緯、不褪色色緯、煤灰紗、百腳、破絲、拋花、缺芯絲、毛絲、開車經縮(印),刷毛檔。
A.3橫檔
橫檔的具體內容:拆痕、稀緯、密路、接檔、刀檔、對花不準。
A.4嚴重疵點
嚴重疵點的具體內容:破洞、豁邊、跳花、稀弄、經縮浪紋(三楞起算)、并列3根吊經、松經(包括隔開1根~2根好紗)、不對接軋梭、1cm及以上爛邊、金屬雜物織入、缺絨、短絨、影響組織的漿斑、霉斑、損傷布底的修整不良、經向8cm整幅中滿10個結頭或邊撐疵,包芯紗露底。
A.5其他
A.5.1經向疵點及緯向疵點中,有些疵點是這兩類共同性的,如竹節、跳紗等。在分類中只列入經向疵點一類,如緯向出現時,應按緯向疵點評分。
A.5.2如布面上出現上述未包括的疵點,按相似疵點評分。
附錄B 疵點名稱的說明
表 B.1 ??疵點名稱說明
序號 | 疵點名稱 | 疵點說明 |
1 | 竹節 | 紗線上短片段的粗節 |
2 | 粗經 | 直徑偏粗長5cm及以上的經紗織入布內 |
3 | 錯線密度 | 線密度用錯工藝標準 |
4 | 綜穿錯 | 沒有按工藝要求穿綜,而造成布面組織錯亂 |
5 | 筘路 | 織物經向呈現條狀稀密不勻 |
6 | 筘穿錯 | 沒有按工藝要求穿筘,造成布面上經紗排列不勻 |
7 | 多股經 | 兩根以上單紗合股者 |
8 | 雙經 | 單紗(線)織物中有2根經紗并列織入 |
9 | 并線松緊 | 單紗加捻為股線時張力不勻 |
10 | 松經 | 部分經紗張力松弛織入布內 |
11 | 緊經 | 部分經紗捻度過大 |
12 | 吊經 | 部分經紗在織物中張力過大 |
13 | 經縮波紋 | 部分經紗受意外張力后松弛,使織物表面呈波紋狀起伏不平 |
14 | 斷經 | 織物內經紗斷缺 |
15 | 斷疵 | 經紗斷頭紗尾織入布內 |
16 | 沉紗 | 由于提綜不良,造成經紗浮在布面 |
17 | 星跳 | 1根經紗或緯紗跳過2根~4根形成星點狀的 |
18 | 跳紗 | 1根~2根經紗或緯紗跳過5根及以上的 |
19 | 棉球 | 紗線上的纖維呈球狀 |
20 | 結頭 | 影響后工序質量的結頭 |
21 | 邊撐疵 | 邊撐或刺毛輥使織物中紗線起毛或軋斷 |
22 | 拖紗 | 拖在布面或布邊上未剪去的紗頭 |
23 | 修整不良 | 布面被刮起毛,起皺不平,經、緯紗交叉不勻或只修不整 |
24 | 錯纖維 | 異纖維紗線織入 |
25 | 油漬 | 織物沾油后留下的痕跡 |
26 | 油經 | 經紗沾油后留下的痕跡 |
27 | 銹經 | 被銹漬沾污的經紗痕跡 |
28 | 銹漬 | 織物沾銹后留下的痕跡 |
29 | 不褪色色經 | 被沾污而洗不清的有色經紗 |
30 | 不褪色色漬 | 被沾污而洗不清的污漬 |
31 | 水漬 | 織物沾水后留下的痕跡 |
32 | 污漬 | 織物沾污后留下的痕跡 |
33 | 漿斑 | 漿塊附著布面影響織物組織 |
34 | 布開花 | 異纖維或色纖維混入紗線中織入布內 |
35 | 油花紗 | 在紡紗過程中沾污油漬的纖維附入紗線 |
36 | 貓耳朵 | 凸出布邊0.5cm及以上 |
37 | 凹邊 | 凹進布邊0.5cm及以上 |
38 | 爛邊 | 邊組織內單斷緯紗,一處斷3根及以上的 |
39 | 花經 | 由于配棉成分變化,使布面色澤不同 |
40 | 長條影 | 由于不同批次紗的混入或其他因素,造成布面經向間隔的條痕 |
41 | 極光 | 由于機械造成布面摩擦而留下的痕跡 |
42 | 針路 | 由于點啄式斷緯自停裝置不良,造成經向密集的針痕 |
43 | 磨痕 | 布面經向形成一直條的痕跡 |
44 | 絞邊不良 | 因絞邊裝置不良或絞邊紗張力不勻,造成2根及以上絞邊紗不交織或交織不良 |
45 | 方眼 | 織造時局部經紗張力過大,布面形成塊狀風格差異 |
46 | 木輥皺 | 坯布經過卷布棍時張力不當,織物在布棍中間部位處形成經向折皺 |
47 | 荷葉邊 | 布邊經紗張力較小或橫向拉幅過度或不足,織物邊緣呈起伏波浪狀 |
48 | 毛點 | 絨毛高出絨面或含在絨毛里,呈星點狀 |
49 | 偏絨 | 同卷割出的兩層絨,一層薄,一層厚,為全幅偏絨 |
50 | 倒絨 | 局部絨毛倒向不一致 |
51 | 厚薄段 | 絨面呈現規律性或不規則狀的絨毛段稀、段密、段高、段低的現象 |
52 | 刀路 | 絨面絨毛高低不平,呈現規則或不規則的刀痕 |
53 | 邊撐痕 | 邊撐配套或調整不良,在布面留下明顯痕跡 |
54 | 條花 | 經向延伸或斷續的散布全匹(段),色澤有深淺的條狀疵點(包括割絨條花) |
55 | 壓皺印 | 不可恢復的折痕 |
56 | 花紋不符 | 花紋、顏色與確認樣不一致 |
57 | 染色不勻 | 染色過程控制不當導致布面染色不均勻 |
58 | 棉結雜質 | 坯布上棉結、雜質沒有完全處理,呈現在布面上的疵點 |
59 | 深淺疵點 | 能夠辨別,呈現在布面上的各類疵點 |
60 | 魚鱗斑 | 絨面呈現魚鱗狀的斑紋 |
61 | 漏割 | 割絨過程中,由于導針跳出等原因造成部分絨緯未割斷的疵點 |
62 | 補刀條 | 染整前后的絨緯漏割,經補割后形成的經向條狀疵點 |
63 | 絨經縫補 | 織造過程中壓絨經紗斷缺,經縫補加壓絨經,再經割絨及染整加工后形成的經向線狀或條狀疵點 |
64 | 錯緯 | 直徑偏粗、偏細,長5cm及以上的緯紗、緊捻、松捻紗織入布內 |
65 | 條干不勻 | 疊起來看前后都能與正常紗線明顯劃分得開的較差的緯紗條干 |
66 | 脫緯 | 一梭口內有3根及以上的緯紗織入布內(包括連續雙緯和長5cm及以上的緯縮) |
67 | 雙緯 | 單緯織物一梭口內有2根緯紗織入布內 |
68 | 緯縮 | 緯紗扭結織入布內或起圈現于布面(包括經紗起圈及松緯縮三楞起算) |
69 | 毛邊 | 由于邊剪作用不良或其他原因,使緯紗不正常被帶入織物內(包括距邊5cm以下的雙緯和脫緯) |
70 | 云織 | 緯紗密度稀密相間呈規律性段稀段密 |
71 | 雜物織入 | 飛花、回絲、油花、皮質、木質、金屬(包括瓷器)等雜物織入 |
72 | 花緯 | 由于陳舊的緯紗,使布面色澤不同,且有1個~2個分界線 |
73 | 油緯 | 緯紗沾油或被污染 |
74 | 銹緯 | 被銹漬沾污的緯紗痕跡 |
75 | 不褪色色緯 | 被沾污而洗不凈的有色緯紗 |
76 | 煤灰紗 | 被空氣中煤灰污染的紗(單層檢驗為準,對深色油卡) |
77 | 百腳 | 斜紋或緞紋織物一個完全組織內缺1根~2根緯紗(包括多頭百腳) |
78 | 破絲 | 斷裂起毛的長絲織入布內 |
79 | 拋花 | 由于紋板損壞(多孔或少孔)等原因,造成緯紗組織錯亂或緯紗斷續浮于布面 |
80 | 缺芯絲 | 布面上包芯紗線長片段缺芯絲 |
81 | 毛絲 | 絡筒或織造過程中長絲的單根絲斷裂,造成織物局部或散布性地呈現纖維端突出或茸毛狀外觀 |
82 | 開車經縮(印) | 開車時部分經紗受意外張力后松弛,使織物表面呈現塊狀或條狀的起伏不平的開車痕跡 |
83 | 刷毛檔 | 緯向由于間隔絨毛倒伏方向偏差或絨毛不同程度磨損造成的視覺差橫檔 |
84 | 拆痕 | 拆布后布面上留下的起毛痕跡和布面揩漿抹水 |
85 | 稀緯 | 經向1cm內少2根緯紗(橫貢緞織物稀緯少2根作1根計) |
86 | 密路 | 經向0.5cm內緯密多25%以上(緯紗緊度40%以下多20%及以上的) |
87 | 接檔 | 絨毛高低不平及細密不勻的橫條 |
88 | 刀檔 | 絨面呈現一條緯向絨毛高低不平的刀痕 |
89 | 對花不準 | 拆布后,回頭不清造成花型脫節,不連續 |
90 | 破洞 | 3根及以上經緯紗共斷或單斷經、緯紗(包括隔開1根~2根好紗的),經緯紗起圈高出布面0.3cm,反面形似破洞 |
91 | 豁邊 | 邊組織內3根及以上經、緯紗共斷或單斷經紗(包括隔開1根~2根好紗)。雙邊紗2根作一根計,3根及以上的有1根算1根 |
92 | 跳花 | 3根及以上的經、緯紗相互脫離組織,包括隔開一個完全組織 |
93 | 稀弄 | 緯密少于工藝標準較大,呈“弄”現象 |
94 | 不對接軋梭 | 軋梭后的經紗未經對接 |
95 | 缺絨 | 絨面局部無絨毛呈露底狀及絨經并斷3根及以上者 |
96 | 短絨 | 絨面局部絨毛偏低 |
97 | 霉斑 | 受潮后布面出現霉點(斑) |
98 | 包芯紗露底 | 包芯紗中外包纖維沒有全部包纏芯絲,以致芯絲部分外露或芯絲外無包纏纖維而使芯絲全部裸露的疵點 |